【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可从备课、上课等两方面做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 数学 ;教学效益;提高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都应当努力使自己所教的每一节课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让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的学生都在40分钟内达到理想的要求,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教师也减少了补差的烦恼。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精心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备课不是作形式,走过场,任何教师都应该在备课上舍得花时间,下工夫,即使教学经验较丰富,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点非常熟悉的教师,都不能轻视备课这一环节。只有经过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绝不能“打无把握之仗”。我通常采用以下的方法和步骤来备课。
1、每学期开学初,即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读一遍本学段的“课标”,粗略翻阅本期教材,明白本期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标,需要准备的教具、学具(包括课件),每章大约所需的课时数等,从而制定好本期教学工作计划。
2、在每一章的教学开始前,看一遍本章内容,了解本章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实际,大致划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3、具体在备每一节课时,应深入钻研教材,包括课题的引入,各种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习题等等,寻找本节课的最佳教法,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面对各种例题才能敏锐洞察、准确判断、随机应变。只有吃透了教材,对学生才能巧妙地启发,精辟地点拨,及时地导向和调控。对于练习题与习题,我都先做一做,从中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基础性的作为课堂练习题。广泛查阅资料,精选一些典型的、热门的习题,每节课在学生掌握基础之上作适当的拓展练习,这样更有利于优生的学习,扩大其知识面,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的现象。这符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基本理念。
4、编写教案。在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才编写教案。教案中主要显示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例题的分析、练习及拓展练习等等。
二、上课有信心
上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就一定会有十足的信心,从踏进教室前学生看见的一瞬间开始,教师就应该精神抖擞,信心十足。充分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引导学生完成好本节课的教学,并且这种信心还会传递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上课时还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艺术性。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种形式。有声语言就是说话,教师说话应当言简意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煽动力,将全体学生牢牢吸引在周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适当的时候不妨幽默一下,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调和师生关系。无声语言包括手势、动作、表情、眼神、教具、板书等,恰当运用这些无声语言,可以启发思维,点拨疑难。
2、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新课时,引入课题后,先让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此时教师应稳定教学秩序,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再通过提问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矫正学生错误,尽量使全班学生都能当堂达标。练习课,尽量让学生练习,教师指正错误。
3、夯实基础,面向全体,适当拔高。每堂课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练习多给中差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拓展练习,多让学生思考、讨论,也许只有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但可以给大家讲明白,逐渐提高。
4、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数学教学不只让学生记住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更重要的是揭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由“学会”提升到“会学”的层次。
5、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等等。
6、尽量制作和使用一些教具、学具、实物、课件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特别是有关几何章节的教学。如七年级《图形认识初步》中从不同侧面看物体的教学,先让学生分组亲手制作几个等大的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形状,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我相信,坚持做到这些,课堂的教学效益一定会提高的,让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邵瑞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郑金洲著《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4 江山野《课程改革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尝试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小考
公众微信号:chengnanjiaoyujituan
关注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