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立春”
有个学生曾问我什么是“立春”?这个问题很应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从文字词语来诠译,立春就是建立和始创春天之意,说通俗点儿,就是春天开始了。“立”字在汉语中有建立、制定的意思。比如国君即位叫“立位”,制定法律叫“立法”,设案登记叫“立案”,同理,建立春天叫“立春”。“立春”就是春天开始了,春天到了。
另一面得从民俗传统来讲。从历史上看,“立春”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春节,它是旧历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春天从这一天这一时刻开始。在古代,立春前一天,朝正官员把耕牛拉进宫中,用鞭子象征式鞭打,称为“革 春”。立春当日,再托出春盘;赏赐百官吃春点和饮酒,表示迎接春天。民间百姓则贴上类似对联的宜春帖,女人要在头上戴黑绸剪成的春燕和蝴蝶喜庆春天。全家吃春饼(现在的春卷)和萝卜,称之为“咬春”。到了南北朝时,才将春节改在过年时候,即除夕的第二天,立春从此不再叫春节了,“正月初一”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春节。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为时整整三个月便到了立夏。(第一月叫孟春,第二个月叫仲春,第三个月叫季春)夏秋冬三季也准确地各分三个月,每月中有两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
中国夏历又叫农历或阴历的节气准确科学,它不仅记录了不同时令,还按节令指导人们耕作。比如“过了惊蛰节,老牛老马硬如铁”,这民谚就说明过了惊蛰节,农民开始耕水田了,又便如“芒种忙忙载,夏至谷怀胎”、“小麦不吃立夏水”等等。中国夏历及其二十四节已流传数千年,比公元纪年方法约早二千多年,中国是最先进的文明古国,是当之无愧的。
清明・寒食・足下
为什么我把“清明”、“寒食”、“足下”三个词放在一起来介绍呢,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特殊关联。
清明节的本义是讲这一天过后天空就清朗明亮多了的意思。但由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使其变成了为哀悼先人的民俗节日了。
先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受其父亲和后母迫害流亡国外,他的好友介之推同其患难与共,忠诚地伴随他度过了十多年困苦难堪的流亡生活,甚至在饥寒交迫时,介之推割下自己腿上肉,煮给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时却忘了介之推。介之推愤而退隐深山,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晋文公重耳醒悟到自己做事失误,愧对好友,于是多次派人查找,却找不到介之推。(有史料记载与此略有不同,意即介之推,要他出山为官均被介之推坚拒,后来晋之公又亲自去找他,他反而往深山里跑)于是晋文公重耳就下令放火烧山,副介之推下山为官,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介之推抱紧一棵大树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事后悲痛欲绝,把那棵大树未烧完的部分砍下,做成一双木屐(即木拖鞋),见屐思人常常感叹说:“悲乎足下”,从此,原指下屐的“足下”就成了称呼朋友的敬称语了。
后来晋文公下令,从介之推被烧死之日起三日不许任何人烧火,年年如此,以此纪念好友介之推。不烧火煮饭当然只可吃干粮冷食,于是这三天就叫“寒食节”。寒食节是从清明节的前一天开始的,清明节之后一天才结束,因此,晋文公年年在清明节这一天去介之推坟墓祭祀。大概是到元朝时,寒食节被废止了,但清明节却因是二十四节气当然不能废止,于是清明节就渐渐演变成了为死去的亲友上坟扫墓祭祀的习俗了。
下一篇咬文嚼字
公众微信号:chengnanjiaoyujituan
关注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