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城南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总结
我校本期举行了各学科公开课展示活动,全体教师分学科参加了此次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各位教师高度重视,巧妙构思,认真备课,精心授课。同时,各组本着教有所感、教有所悟、及时总结提高的原则,在公开课结束后,均进行了评课,并认真做了记录,为这次小组公开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表现的突出特点:
1、教师能够积极大胆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力求使自己的授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贯彻新课改理念上有较大进步,教学双边关系进一步趋向合理,师生关系逐步和谐,教学民主得到了体现。
3、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4、语文教学普遍重视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数学课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变“文本”为“人本”。 “人本”,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情感的熏陶渐染,思想的感悟体验。强调学生的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强调学生的习得、体味。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情境在内涵上有两个层次:一是课堂情境,一是讨论情境。所谓课堂情境,是指应让学生进入不同课所特有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回到课堂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因为学生只有首先入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这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谓讨论情境,是指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以设疑激发兴趣,引导求知欲,形成讨论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讨论方式可多种多样,或问或答,或选择重点发言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使气氛活跃。
1 下大功夫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就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
1 要注意处理好“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就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平时的课中也会经常看到老师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眼看下课铃响了,一节课的内容却没完成,留下了遗憾。在这里,老师要需要把握一个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1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必须致力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针对课文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也许,正是这些“意外”,才会发现并捕捉到新的教学信息,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才会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会因此而开阔,创造性的火花也会因此而不断闪现。
1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什么时候,如果走进教学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小绵羊”。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到那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说是有所进步。敬爱的各位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城南中学 吴富云
2014、5、5
公众微信号:chengnanjiaoyujituan
关注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更多信息